2024年1月11日
人物关系:
据说,柏拉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,仍在反复修改《理想国》的开篇第一句话:“昨天,我陪同阿里斯通的儿子格劳孔下到比雷埃夫斯港,向那位女神献祭,同时也想看看他们准备如何庆祝这个节日,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举办。”
这句话看似平淡,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。为何苏格拉底是“下到”(went down)比雷埃夫斯港?
在《理想国》著名的“洞穴比喻”中,柏拉图描绘了一群被囚禁者,他们毕生只能看到洞壁上的虚幻影子,并将其误认为真实。这个洞穴,象征着我们被感官和习俗所束缚的世俗世界。唯有挣脱枷锁、走出洞穴的哲人,才能沐浴在“理念”的阳光下,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模样。
而在全书的结尾,苏格拉底总结道:“我们将永远坚持向上的路,并千方百计地追求正义与智慧。”(621c)追求真理与正义是一条“向上”的、走出洞穴的启蒙之路。那么,开篇的“下行”,便是哲人苏格拉底主动返回洞穴,与那些仍在观察影子的世人展开对话,试图引导他们挣脱桎梏、看见光明。
这一“上”一“下”,或许正揭示了哲人追寻与践行正义的两条道路。
在比雷埃夫斯港,苏格拉底遇见了年迈而富有的克法洛斯。他向这位长者请教:“人生的道路,究竟是坎坷艰难,还是平坦易行?”
克法洛斯分享了他的智慧:“如果一个人内心秩序井然且懂得知足,那么年老也只是适度的负担。否则,无论年轻还是年老,人生都会充满艰难。”然而,苏格拉底敏锐地预见到,人们会反驳这不过是富人的“凡尔赛”——因为拥有巨额财富,才能轻易做到“知足常乐”。
这里确实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。对于那些并非口含金钥匙,而是依靠自身奋斗积累财富的人来说,要如何才能不沦为财富的奴隶,不成为苏格拉底所说的那种除了钱财不愿赞美任何东西的“财迷”呢?这是否意味着,贫寒的出身,往往预示着一条更为曲折的人生之路?
为了探寻答案,苏格拉底将问题引向了本质:财富最大的“善”是什么?
克法洛斯的回答朴素而虔诚:财富最大的好处,是它能让人活得正义而坦荡,既不亏欠别人,也不亏欠神明,从而在面对死亡时内心安宁,不必恐惧死后的惩罚。
这个回答,顺理成章地将整场对话引向了核心议题——究竟,何为正义?
克法洛斯引用诗人西蒙尼德的观点,提出了第一个定义:正义就是“欠债还钱”,即向每个人归还其所亏欠的东西。
这一定义非常符合日常生活的直觉。然而,苏格拉底立刻指出了它的漏洞:如果你借了一个朋友的武器,而当他还武器时已经神志不清,你还应该把武器还给他吗?这种“归还”显然是不正义的,因为它可能导致更大的伤害。
在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科斯接替父亲讨论后,定义被修正为:正义是向每个人归还“适合”他的东西——对朋友行善,对敌人作恶。
苏格拉底从两个方面驳斥了这一观点:
因此,苏格拉底得出一个初步结论:一个正义的人,既不会伤害朋友,也不会伤害任何其他人。
正当讨论陷入僵局时,智辩家色拉叙马科斯像猛兽般闯入对话。他粗暴地打断苏格拉底,并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定义:“正义,不是别的,就是强者的利益。”(338c)
1. 统治的技艺与统治者的利益
色拉叙马科斯认为,统治者就是强者,他们制定法律为自己服务,而民众遵守这些法律就是正义。苏格拉底反驳道:如果强者(统治者)决策失误,制定了损害自身利益的法律,民众遵守它还是正义吗?
色拉叙马科斯修正道,一个“名副其实”的统治者是不会犯错的,他制定的法律永远对自己最有利。
苏格拉底随即展开了犀利的反击。他以技艺类比:医术考虑的是病人的利益,而非医生的利益;骑术考虑的是马的利益,而非骑手的利益。任何一门真正的技艺,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其所支配的对象(弱者),而非技艺的拥有者(强者)。因此,一个真正的统治者,考虑的也应该是被统治者的利益。
色拉叙马科斯对此嗤之以鼻,他用牧羊人与羊群的关系反驳:牧羊人关心羊群,难道是为了羊群好吗?最终不还是为了把它们变成盘中餐!
苏格拉底则指出,统治者之所以需要索取报酬(金钱、荣誉,或是因不愿被更差的人统治而受到的“惩罚”),恰恰证明了统治这门技艺本身并不能为统治者带来利益。它是为被统治者服务的。
2. 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吗?
辩论至此,色拉叙马科斯抛出了他更核心的观点:不正义者的生活比正义者的生活更好、更强。
他认为,一个极致的不正义者(如僭主)能通过权谋与欺诈获得最大的利益,而谨守规矩的正义者反而处处吃亏。
苏格拉底对此进行了精彩的驳斥。他指出:
最终,色拉叙马科斯虽不情愿,却也不得不承认:“正义的灵魂和正义者将会生活得好,而不正义者则生活得糟糕。”(353e)
在《理想国》的第一卷结尾,苏格拉底虽然驳斥了所有关于正义的定义,却仍未给出自己的答案。整场对话似乎又回到了原点。
然而,在这一片思想的迷雾中,我们并非一无所获。通过苏格拉底的层层诘问,我们至少窥见了正义的几个侧影:它是一个关乎集体利益的概念,它绝不意味着伤害任何人,它是一种能带来内在和谐与幸福的灵魂德性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领略了苏格拉底独特的归纳诘问法。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通过不懈的提问、归谬和澄清,引导对话者自己发现其观念的矛盾,从而一步步逼近真理。这与那些只为享受批驳快感、沉迷于语言掌控的诡辩家有着本质区别。苏格拉底的“抬杠”,其内核是对真理的无限敬畏与执着追求。
在日常与人讨论时,我们或许也常常陷入“为了反驳而反驳”的思维惯性中。苏格拉底的方法提醒我们,更重要的是时常反躬自问:我真正在意的是真理本身吗?我的每一次诘问,是否都在帮助我们离真理更近一步?
2024年1月11日
除非另有声明,本博客所有内容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
|
RSS 订阅 |
友链
鄂ICP备2025091178号 |
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page is not available yet